在“微塑料尺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那就是“纳米塑料”,这也是研究人员们最为担心的尺寸最小的微塑料碎片。
纳米塑料直到2018年才有正式定义,当时研究人员规定了纳米塑料的上限是1微米——这个尺寸的塑料足够微小,可以分散在水柱中,更容易让生物体摄入,而非像大型的微塑料那样在水中沉浮。
纳米塑料颗粒连显微镜都观察不到,只能依靠先进的测试方法检测其存在的痕迹,单是对它们进行测量就令科学家们头疼。并且,有关纳米塑料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
但已经有研究人员指出,它们对人类的危害远比微塑料更加严重。
废弃的包装塑料根据成分特点,有的会保持不变,有的会被微生物降解。
大块塑料进入环境后,会被海鸟、鱼类和鲸目动物摄入并保留体内,这些塑料导致的缠结会使动物们死于饥饿等相关原因。而微塑料的影响更广,包括浮游动物、双壳贝类和小鱼。微米尺寸的纺织纤维片段和个人护理产品,如牙膏和面部清洁剂(通常含有聚乙烯基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最终会进入废水。全球各地都存在微塑料,从北极冰冻的极地到赤道附近的开阔水域,以及从沿海地区到深海。塑料降解最终可能导致塑料纳米颗粒形成,作为“初级纳米塑料”进入环境。工业用途制造的颗粒如油漆,粘合剂,电子产品和化妆品,降解的大塑料作为“二级颗粒”出现。家庭和工业中使用的初级纳米塑料则很可能不被废水处理收集,而随污水排放到水环境中。有研究表明塑料降解形成的纳米塑料对水生物种有负面影响,且与微塑料不同,纳米塑料可以克服水生生物的肠道消化最后进入人类食物链。
如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几项实验研究表明,各种生物,如水蚤、贻贝、浮游动物和藻类,可以主动摄取纳米颗粒或将其吸附到它们的表面。在实验室条件下,多项研究表明纳米塑料可对水生生物造成细胞毒性,氧化损伤,破坏先天免疫系统,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等。纳米塑料可能通过口服进入、呼吸或皮肤接触塑料产品相关。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可被人体吸收并能克服组织屏障。因其极小的尺寸,有些纳米塑料有可能进入细胞,从而破坏细胞活性。比如在血管中沉积,在器官细胞膜上附着,甚至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系统,紊乱生殖功能。一项研究让怀孕的小鼠吸入极微小的颗粒,之后在胎儿的几乎每个器官中都发现了这些颗粒。纳米粒子被细胞吸收的几种可能方式:细胞膜的被动扩散,通道蛋白或转运蛋白介导的摄取,其中内吞途径是主要摄取途径。纳米聚苯乙烯颗粒可以很容易地渗透到脂质双层膜中,导致细胞功能受影响。人类细胞系的体外研究显示,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诱导炎症反应或介导氧化应激的潜力。使用人细胞系的体外研究综述,展示细胞摄取和暴露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影响一种已证实过的纳米塑料的检测方法是:收集的水样超滤后,使用动态光散射来证明纳米颗粒的存在。再通过热解与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的方法评估颗粒的化学特性。高光谱成像技术已被用于检测和表征海洋和土壤中的微塑料,有望用于检测纳米塑料。通常用于表征纳米颗粒的方法,如UV-VIS光谱分析、电子显微镜、场流分离( FFF )或动态光散射( DLS )技术也被认为适合纳米塑料。但需要将这些方法组合起来对材料进行化学确认。新的方法可能包括引入纳米FTIR吸收光谱、拉曼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 AFM-IR ),它们都显示出纳米尺度化学表征能力。塑料是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近来的研究表明塑料降解形成的纳米塑料对水生物种有负面影响。与微塑料不同,纳米塑料可以克服水生生物的肠道消化最后进入人类食物链。
未来研究的几个重点:纳米塑料在水中的浓度是多少?这种浓度会影响水生系统,进而影响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险影响吗?我们能否确认人类食物链中纳米颗粒的出现,以确定潜在的人类接触途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检测环境和生物体中的纳米塑料,需要建立起环境中塑料研究数据库,以便进行风险评估。未来研究也应转向陆地环境,丰富各种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Emergence of nanoplastic in the environment and possible impact on human healthRoman Lehner, Christoph Weder, Alke Petri-Fink, and Barbara Rothen-RutishauserDOI: 10.1021/acs.est.8b05512
公司主营:全生物降解颗粒、全生物降解改性料、全生物降解吹膜料、全生物降解淋膜料、全生物降解背心袋、全生物降解购物袋、全生物降解奶茶袋等。